Artwork

Sisällön tarjoaa 定覺法師. 定覺法師 tai sen podcast-alustan kumppani lataa ja toimittaa kaiken podcast-sisällön, mukaan lukien jaksot, grafiikat ja podcast-kuvaukset. Jos uskot jonkun käyttävän tekijänoikeudella suojattua teostasi ilman lupaasi, voit seurata tässä https://fi.player.fm/legal kuvattua prosessia.
Player FM - Podcast-sovellus
Siirry offline-tilaan Player FM avulla!

俱舍論382 (分別賢聖品第六)

58:57
 
Jaa
 

Manage episode 416712764 series 3276337
Sisällön tarjoaa 定覺法師. 定覺法師 tai sen podcast-alustan kumppani lataa ja toimittaa kaiken podcast-sisällön, mukaan lukien jaksot, grafiikat ja podcast-kuvaukset. Jos uskot jonkun käyttävän tekijänoikeudella suojattua teostasi ilman lupaasi, voit seurata tässä https://fi.player.fm/legal kuvattua prosessia.
俱舍論382 (分別賢聖品第六) 定覺法師 應知一切道 略說唯有四 謂加行無間 解脫勝進道 廣泛地說,道的差別很多。世出世中,見道修道等。不管出世間的道、世間的道,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、有漏道、無漏道等等,總括下來,一切的道只有四種。那四種呢? 「謂加行無間,解脫勝進道」 即是加行道、無間道、解脫道、勝進道這四個道。 正在斷煩惱的那個道,是「無間道」。無間道之前,是「加行道」。而「解脫道」是斷掉煩惱,得到擇滅無為的那個「得」,也就是緊貼著「無間道」之後的一剎那,便是「解脫道」。所以,「解脫道」是把所要斷的煩惱障斷掉,最初生的那個道是「解脫道」。解脫道之後再往前邁進。除前面三個道之外,其餘的道,一個一個往上進的,即解脫道之後,再往上進是勝進道。安立這四個道,可以把一切道都包在裡邊。 道是通達涅槃的路、得。所以,升天,或者去淨土,這些都談不上涅槃的是路、得,亦不是「道」。 涅槃寂靜,沒有貪瞋痴,沒有苦的果。真正通向涅槃的路是「道」。分別是「菩提(覺)、涅槃(淨)」兩個概念,一方面是菩提,另一方面是涅槃。 通行有四種 樂依本靜慮 苦依所餘地 遲速鈍利根 「通行有四種」,依什麼來安立道呢? 「樂依本靜慮,苦依所餘地,遲速鈍利根」 樂通行,根據得不得四個根本定。 苦通行,除四個靜慮以外的那些地,就是三無色、未到、中間定。 遲通行是鈍根。 速通行是利根。 總的說是依據得不得根本定、利根還是鈍根,來安立四通行。所以,通行一共有四種: 一、苦遲通行,二、苦速通行,三、樂遲通行,四、樂速通行。遲是鈍根,速是利根。遲通行、速通行是利根或鈍根的關系。苦樂是根據得不得四根本定來說的,得到四根本定的是樂通行,沒有得到的是苦通行。 得四個根本定的,稱為樂通行。這裡的樂是攝受「十八禪支」。十八禪支: (一)初禪天定五支: (1)覺支(尋),行者在欲界依未到地定,發初禪色界觀諸淨色法,觸欲界身根,心生大驚悟,即生身識,覺此色觸。 (2)觀支(伺),謂行者既證初禪功德,以細心分別此禪定中色法諸妙功德,境界分明,為欲界所未有。 (3)喜支,謂行者初發禪時,乃有喜生,思惟所捨欲界之樂甚少,今得初禪,利益甚多,歡喜無量。 (4)樂支,謂行者發初禪時,喜踊之心既息,則恬然靜慮,受適悅之樂。 (5)一心支(定),謂行者初證禪時,心依覺觀喜樂之法,故有細微之散,若喜樂心止息時,心自然重生與定合一。 (二)二禪天定四支: (1)內淨支(內等淨支),謂行者欲離初禪,呵責覺觀,覺觀既滅,則心內淨。 (2)喜支,謂行者初得內淨時,得免覺觀之患,而獲勝定,內證之喜無量 (3)樂支,謂行者喜踊之情既息,則怡然靜慮,受怡悅之樂。 (4)一心支,謂行者喜樂心息,則心與定一,澄渟不動。 (三)三禪天定五支: (1)捨支,謂行者欲離第二禪時,呵責二禪之喜,喜既滅謝,則發第三禪之樂,若證三禪之樂,則捨二禪之喜,不生悔心。 (2)念支,謂行者既發第三禪之樂,則樂從內起,應須愛念將息,則樂得增長。 (3)慧支,謂行者既發第三禪之樂,此樂微妙,難得增長,若非善巧解慧,則不能方便長養。 (4)樂支,謂行者發第三禪樂已,若能善用捨、念、慧三支,將護此樂,樂則徧身,若離三禪,則餘地更無徧身之樂。 (5)一心支,謂行者受樂心息,則心自與定法為一,澄渟不動。 (四)四禪天定四支: (1)不苦不樂支,謂行者欲離第三禪時,呵責於樂,樂既謝滅,則不動之定與捨俱發,故內心湛然,無苦無樂。 (2)捨支,謂行者既得第四禪真定,則捨第三禪難捨之樂,不生悔心。 (3)念清淨支,謂行者既得第四禪真定,當念下地之過,復念自己功德,方便將養,令其不退,進入勝品。 (4)一心支,謂行者既得第四禪之定,用前捨、念二支,則心無所依,泯然寂靜,一心在定,猶如明鏡不動,淨水無波。 合共十八支。這十八支只有四靜慮中有才,其他的未到、中間、三無色都沒有。 差別在哪裡呢?在這四禪裡邊,止觀是平等的。止觀力量相等,生起來任運,不艱難。《順正理論》打比喻,如順風揚舟一樣,沒什麼困難。在四靜慮當中,止觀均平,任運生起,稱為「樂通行」,但不是感到舒服的那個樂受。這四個禪裡邊有現法樂住在。這是從修行困難不困難來說。四根本止觀如順風揚舟,所以這四個根本定是最好的。 假使不依四禪,依三無色定、未到地定、中間定,稱為苦通行。因為止觀不均等,不攝禪支,所以修行的時候比較艱難,《順正理論》說,這像在陸地上乘馬走。在陸地上騎馬走,固然也能到,但比水上行舟要困難。馬要翻山越嶺,路又高高低低不平,會顛簸得很厲害,也容易疲勞,比較辛苦一些,叫苦通行。 無色界裡邊的定是止多觀少,未到地定跟中間定是觀的成分多,止的成分少,所以都不均勻。 在苦樂通行當中,各有快、慢。鈍根修行很慢很慢,有留滯。利根能夠很快地通達。 而得四禪根本定,因為它攝禪支,也是止觀均等,這樣的條件下修行,沒有什麼大的困難,稱為樂通行。 苦通行,因為他依靠的定止觀不平均,也不攝禪支,比較艱苦一些,這個稱苦通行。
  continue reading

1252 jaksoa

Artwork
iconJaa
 
Manage episode 416712764 series 3276337
Sisällön tarjoaa 定覺法師. 定覺法師 tai sen podcast-alustan kumppani lataa ja toimittaa kaiken podcast-sisällön, mukaan lukien jaksot, grafiikat ja podcast-kuvaukset. Jos uskot jonkun käyttävän tekijänoikeudella suojattua teostasi ilman lupaasi, voit seurata tässä https://fi.player.fm/legal kuvattua prosessia.
俱舍論382 (分別賢聖品第六) 定覺法師 應知一切道 略說唯有四 謂加行無間 解脫勝進道 廣泛地說,道的差別很多。世出世中,見道修道等。不管出世間的道、世間的道,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、有漏道、無漏道等等,總括下來,一切的道只有四種。那四種呢? 「謂加行無間,解脫勝進道」 即是加行道、無間道、解脫道、勝進道這四個道。 正在斷煩惱的那個道,是「無間道」。無間道之前,是「加行道」。而「解脫道」是斷掉煩惱,得到擇滅無為的那個「得」,也就是緊貼著「無間道」之後的一剎那,便是「解脫道」。所以,「解脫道」是把所要斷的煩惱障斷掉,最初生的那個道是「解脫道」。解脫道之後再往前邁進。除前面三個道之外,其餘的道,一個一個往上進的,即解脫道之後,再往上進是勝進道。安立這四個道,可以把一切道都包在裡邊。 道是通達涅槃的路、得。所以,升天,或者去淨土,這些都談不上涅槃的是路、得,亦不是「道」。 涅槃寂靜,沒有貪瞋痴,沒有苦的果。真正通向涅槃的路是「道」。分別是「菩提(覺)、涅槃(淨)」兩個概念,一方面是菩提,另一方面是涅槃。 通行有四種 樂依本靜慮 苦依所餘地 遲速鈍利根 「通行有四種」,依什麼來安立道呢? 「樂依本靜慮,苦依所餘地,遲速鈍利根」 樂通行,根據得不得四個根本定。 苦通行,除四個靜慮以外的那些地,就是三無色、未到、中間定。 遲通行是鈍根。 速通行是利根。 總的說是依據得不得根本定、利根還是鈍根,來安立四通行。所以,通行一共有四種: 一、苦遲通行,二、苦速通行,三、樂遲通行,四、樂速通行。遲是鈍根,速是利根。遲通行、速通行是利根或鈍根的關系。苦樂是根據得不得四根本定來說的,得到四根本定的是樂通行,沒有得到的是苦通行。 得四個根本定的,稱為樂通行。這裡的樂是攝受「十八禪支」。十八禪支: (一)初禪天定五支: (1)覺支(尋),行者在欲界依未到地定,發初禪色界觀諸淨色法,觸欲界身根,心生大驚悟,即生身識,覺此色觸。 (2)觀支(伺),謂行者既證初禪功德,以細心分別此禪定中色法諸妙功德,境界分明,為欲界所未有。 (3)喜支,謂行者初發禪時,乃有喜生,思惟所捨欲界之樂甚少,今得初禪,利益甚多,歡喜無量。 (4)樂支,謂行者發初禪時,喜踊之心既息,則恬然靜慮,受適悅之樂。 (5)一心支(定),謂行者初證禪時,心依覺觀喜樂之法,故有細微之散,若喜樂心止息時,心自然重生與定合一。 (二)二禪天定四支: (1)內淨支(內等淨支),謂行者欲離初禪,呵責覺觀,覺觀既滅,則心內淨。 (2)喜支,謂行者初得內淨時,得免覺觀之患,而獲勝定,內證之喜無量 (3)樂支,謂行者喜踊之情既息,則怡然靜慮,受怡悅之樂。 (4)一心支,謂行者喜樂心息,則心與定一,澄渟不動。 (三)三禪天定五支: (1)捨支,謂行者欲離第二禪時,呵責二禪之喜,喜既滅謝,則發第三禪之樂,若證三禪之樂,則捨二禪之喜,不生悔心。 (2)念支,謂行者既發第三禪之樂,則樂從內起,應須愛念將息,則樂得增長。 (3)慧支,謂行者既發第三禪之樂,此樂微妙,難得增長,若非善巧解慧,則不能方便長養。 (4)樂支,謂行者發第三禪樂已,若能善用捨、念、慧三支,將護此樂,樂則徧身,若離三禪,則餘地更無徧身之樂。 (5)一心支,謂行者受樂心息,則心自與定法為一,澄渟不動。 (四)四禪天定四支: (1)不苦不樂支,謂行者欲離第三禪時,呵責於樂,樂既謝滅,則不動之定與捨俱發,故內心湛然,無苦無樂。 (2)捨支,謂行者既得第四禪真定,則捨第三禪難捨之樂,不生悔心。 (3)念清淨支,謂行者既得第四禪真定,當念下地之過,復念自己功德,方便將養,令其不退,進入勝品。 (4)一心支,謂行者既得第四禪之定,用前捨、念二支,則心無所依,泯然寂靜,一心在定,猶如明鏡不動,淨水無波。 合共十八支。這十八支只有四靜慮中有才,其他的未到、中間、三無色都沒有。 差別在哪裡呢?在這四禪裡邊,止觀是平等的。止觀力量相等,生起來任運,不艱難。《順正理論》打比喻,如順風揚舟一樣,沒什麼困難。在四靜慮當中,止觀均平,任運生起,稱為「樂通行」,但不是感到舒服的那個樂受。這四個禪裡邊有現法樂住在。這是從修行困難不困難來說。四根本止觀如順風揚舟,所以這四個根本定是最好的。 假使不依四禪,依三無色定、未到地定、中間定,稱為苦通行。因為止觀不均等,不攝禪支,所以修行的時候比較艱難,《順正理論》說,這像在陸地上乘馬走。在陸地上騎馬走,固然也能到,但比水上行舟要困難。馬要翻山越嶺,路又高高低低不平,會顛簸得很厲害,也容易疲勞,比較辛苦一些,叫苦通行。 無色界裡邊的定是止多觀少,未到地定跟中間定是觀的成分多,止的成分少,所以都不均勻。 在苦樂通行當中,各有快、慢。鈍根修行很慢很慢,有留滯。利根能夠很快地通達。 而得四禪根本定,因為它攝禪支,也是止觀均等,這樣的條件下修行,沒有什麼大的困難,稱為樂通行。 苦通行,因為他依靠的定止觀不平均,也不攝禪支,比較艱苦一些,這個稱苦通行。
  continue reading

1252 jaksoa

Kaikki jaksot

×
 
Loading …

Tervetuloa Player FM:n!

Player FM skannaa verkkoa löytääkseen korkealaatuisia podcasteja, joista voit nauttia juuri nyt. Se on paras podcast-sovellus ja toimii Androidilla, iPhonela, ja verkossa. Rekisteröidy sykronoidaksesi tilaukset laitteiden välillä.

 

Pikakäyttöopas